心聲縱橫
6/2006 No.4
*****************************************
主編﹕溫威廉,黃鑾輔
wwan@prodigy.net; luenfu@aol.com
*****************************************
請 為 2006 年11月 4-6 日海外團契在
香港長老堂的聚會代禱
香港大會近訊
在香港長老堂 “年事表” 劃定 海外團契于十一月四日回港的日子已漸趨接近。 各事籌備也較前密鑼緊鼓。 會程也照原定計劃﹕即十一月四日(星期六)全日在長老堂報到齊集﹐還有練詩午餐及晚餐﹔五日(星期日)全日程序如往時一般在母堂崇拜後隨即召開舉行團友大會及改選下屆職員。晚間則預排在酒家聚餐﹔六日(星期一)為團友簡短崇拜及交誼活動﹔七日(星期二)為香港一日遊。八﹑九﹑十﹑(星期三﹑四﹑五) 澳門﹑中山﹑珠海等地三日遊。可自由參加但需預先報名﹐之後為自由活動﹐各人可隨意選擇組團旅遊﹑購物或探親。至四月底為止﹐除香港教友外﹐其它各地海外團友已報名參加者有五十餘人﹐頗為熱鬧﹐計有﹕
美東﹕ 陳婉玲﹐陳儀偉﹐陳婉玲﹐許曼梨及夫婿﹑江秉璋夫婦及家人﹐胡國傑夫婦﹐譚楚婷﹐陳璇芳夫婦﹐黃鑾輔﹑粱淑芳﹐甄培策夫婦﹐鄺鐵壘﹐王秀芬
美西﹕ 鄒約翰牧師及夫人王家榮牧師及夫人﹐ 溫麗梨﹐鄧安娜﹐吳啟中夫婦﹐ 宋孝慈﹐李綺梅﹐吳建民及夫婿
加東﹕ 溫健穗夫婦﹐溫健珠及夫婿﹐岑曾月桂﹐林珍怡﹐林秀怡﹐黃惠雲﹐曾彼得夫婦
加西﹕ 顧思強﹑梁英薇﹐吳麗婷及家人﹐溫碧梅﹐ 溫妮莎﹑陳建章﹐湯群業夫婦﹐鄧菀琴
澳洲﹕ 吳婉琳﹐馮志潔
南美﹕ 陳偉民 夫婦
香港﹕ 吳錦鈿
附註﹕ 如現時還未有聯絡者﹐仍歡迎報名參加﹔或可在港自行歸隊。 如上列名單有錯漏之處﹐請包容及指正。 留港期間旅店﹐請 自行辦理。如需協助請與胡國傑聯絡。備忘﹕ 記得攜帶旅行證件﹕護照﹑中國入境簽証 2 次及保險。 (湯群業)
++++++++++++++++++
心聲縱橫
延續( 湯群業)
海外團契于2004年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三(四)年一聚大會﹐同時依循長老堂精神﹐薪火相傳﹐選出融合新舊三世紀精英﹐繼續執行今後承接工作。環看這由六十年代連合至八十年代的海外教友﹐其中六﹑七十年代的一輩﹐現以踏入中老年﹐還幸眾皆精壯有神﹔而八十年代的也能出人頭地﹐各事有成。這些當年還是堂務小卒﹐至今皆保持愛主熱誠﹐且在當地教會事奉基督。
記得九四年在紐約成立之初﹐只求將移民已有三四十年光景的海外教友重新聯絡起來﹐作為母堂海外事工之一支柱﹐分享彼此團契﹐同享主恩。因感我等移民外地﹐或入籍成為當地人﹐但無論身份屬于任何國籍﹐但血統仍是華人﹔同樣身在海外﹐或已轉會當地教會﹐已成為該教會教友﹐但堂原籍仍是長老堂。
在五十年代﹐長老堂已被稱為“移民教會”﹐後以移民日多﹐各人也只能保持個人消息傳遞。當時已有同感﹐海外聯絡應為教會外展工作之一。
早期與後期移民海外﹐其中環境實有相當差別﹐因在六七十年代移民﹐在各方面條件﹐多數沒有八﹑九十年代移民優厚。前者需經過一番爭扎奮鬥﹐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後者則在出國前已具有充份的裝備。至於九十及二 000年代 (一大跳升) 之移民﹐更多是事業有成﹐有些且在長老堂會眾中公開 “受托”擔當教牧重責﹐ 其移民動機只是求轉換生活環境。當抵(土步)異境﹐自然有種種不便﹐但可沒有生活上的困難。經過時日的轉移﹐尤其是九十年代後移民的“受托領袖”﹐現已適應下來﹐可主動出來﹐本“承先啟後”的精神﹐而將當年“受托”意行重新浮現﹐籍著“參加”﹐“關顧”和“輔導”與海外團契匯合﹔以身為教會的典範﹐受教友景仰﹐因眾人從尊崇與認識﹐九十年代後教友亟需有人關顧。既然母堂經常以堂訊聯絡各地海外教友﹐正凸顯母堂與海外教友之關係﹔其實母堂可籍機會鼓勵那些曾接納“受托”的教友委以重任﹐在海外作輔導及照應工作。在責無旁貸委托下﹐以感情及參與來維繫﹐總比單靠文字通訊為佳。記得當年在教會接納“受托”﹐備受眾人愛戴﹔那時且時加鼓勵眾人參加教會﹐協助事工。況且現在海外團契也需要多些九十年代後移民教友參予。在承先繼後接動下﹐長老堂精神得在海外發揚﹐也可擴展對海外教友扶導﹐其實海外團契組織以來﹐現已獲得聯絡的教友﹐都是憑籍人與人之互相傳遞﹐才能集結﹔其後得母堂於郵寄時附寄“海外團契通訊”。但有些重疊﹐而仍有些失漏。
在二00六年感恩節期間﹐海外團契將安排回港在母堂舉行大聚會﹐參加人數相當﹐到時自有一番熱鬧﹐互訴過往情懷。如可能時﹐團契可與堂會互相比對海外教友名單和補取﹐相信雙方都會有實質的收穫。長老堂自遷現址﹐人事變動﹐但精神仍在。數十年來﹐教牧與教友﹐在基督影響下仍有隆厚感情及團契﹐實屬難得。
由於在過去十年來大家對團契之愛護﹐也應由當日之“珍惜”而聯想到“延續”。因這團契不是屬於那初期創辦的一小撮人﹐而是長老堂在海外的有形無形的肢體。它不像一般鄉親團體﹑社團﹐既無團體註冊﹐也每有 商業作用﹔而只是秉承基督教會的精神而成立。因感“珍惜”與“延續”是聯繫的﹔我等應不是只求今時之存在﹐而應瞻望將來的展現。珍惜現今是不難的﹐但延續未來卻非易事﹔因為珍惜是保守的﹐只求維護現狀﹔而延續則是行動的﹐就是按步加新。在過去默默耕耘﹐珍惜現有收穫﹐而未來就要積極繫連﹐延續才有成效﹐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日子已在眼前﹐雲已為大家展開﹐得見月明之時就是就是的開始。這無形的動力﹐使長老堂在本地扎根﹐而在各地萌芽﹐而一同生長。
++++++++++++++++++++++++
九十週年頌神恩,榮耀歸於至高神
(黃鑾輔)
人生九十是神莫大的恩典,教會九十年歷史是神莫大的祝福!
很感謝神,我在1966年8月與妻子淑芳移民來美。十月即到CCUC参加崇拜,1967年轉會加入事奉的行列,至今已有38年,在我事奉的歷程中,體驗到神奇妙的作為,這實在是神給我莫大的恩典和祝福。
CCUC的異象是成為一間「大使命教會」,向華埠,芝加哥附近地區,及全世界傳揚福音來榮耀主的名。在我的記憶中,一開始教會就有很強烈的傳福音負擔。
1967 開始第一次差傳年會,也是第一次用「信心應允奉献」來支持宣教事工。 1978 為嚮應從巴拿馬來的馬其頓呼聲,嚴牧師和葉潤身夫婦去巴拿馬考察在中美洲華人社會建立差傳基地的可能性。同年夏天,差派鄭金城夫婦,葉潤身,到巴拿馬。他們用了8個星期幫助組識主日學,團契,和探訪事工。
1979 “芝音處處” 電台廣播事奉開始,每星期天有粵語崇拜廣播,每星期六有不同的福音節目播出。(有何述珍,李柏超,梁志榮,Sylvia Chow,及60多位弟兄姊妹參與)。
1982 短宣隊出發到巴拿馬,感謝主,有美好的成績,教會還奉献了一部福音車給巴拿馬教會作福音事工之用。
1984 移民例放鬆,移民逐漸增多,為了迎合僑胞福音需要,成立福音堂。就是現今城南堂的前身。
1989 已故執事曹兆泉弟兄有異象,他親自發起派發號角月報,每月500 份,並且投稿寫芝城近訊。文字福音事工就是這樣開始了。弟兄姊妹們得到激勵,熱心投入事奉,不管天氣冷熱,從不間斷。事工不斷擴展,四年前開設芝加哥版,每月派發11,000份,報紙深入芝加哥及中西部的僑胞手中。
1992 購買「安良大樓」,就是現在的「培德中心」。目的是提供各類教育,家庭和社會服務,來彰顯基督的愛,和宣揚祂的真理,成為福音的橋樑。
1994 粵語堂舉辦佈道栽培訓練,由香港短宣中心的馬國楝教士主講。建立了佈道及栽培的基楚。
1995 教會慶祝80週年紀念,同時舉行「培德中心」奉献禮。培德事工立即開始,成為移民來美的僑胞必到的第一個加油站。
1996 四月復活節佈道訓練。張佳音教士率領多倫多短宣隊十多人,與我們一同在華埠展開佈道事工,全教會都充滿佈道熱。同年 八月,組織「福音體驗隊」,到「墨西加利」實際體驗當地華人福音事工。該處氣温經常在華氏100度以上,他們大受激勵,回來後立即成立「培德福音隊」,展開培德佈道及外展事工。
1998吳主光牧師,再度主領佈道栽培訓練,59人信主。
2000 六月舉行第一次本地短宣訓練,再由馬國楝教士主領。 成立福音小隊,每月定期出隊探訪及個人佈道。 自此每年繼續舉行,從未間斷。
芝加哥的華埠及僑港區,大約有二萬五千僑胞,教會設立的本地宣教部在過去幾十年中,實在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透過了各式各樣的形式,向我們的同胞、新移民、街坊親友舉辦福音活動,如每年的大型佈道會、音樂會、電影晚會,甚至露天福音茶座、旅行、嘉年華會等等,參加的人數眾多,每次都有多人信主。
我的家在這充滿傳福音機會的大禾塲中,我感受到莊稼己經熟了!教會的90週年慶典,不單使我想到神的恩典,亦帶給我們極大的挑戰。就是要繼承主耶穌的大使命,繼續傳揚祂的名,高舉神救恩的杯。阿們!
註:以上是我為「芝城華人基督教聯合會」Chinese Christian Union Church , 簡稱:CCUC. 慶祝90週年紀念寫的感言。我是教會的執事,本地宣教部部長,及培德中心董事,專責推動本地宣教事工。自從我離開長老堂,移民來美,一直能夠在這滿有大使命的教會事奉,實在是 神給我莫大的恩典和祝福。
++++++++++++++++++++++++++++++
神的恩典數說不盡 ( 周許劍冰)
我和外子相識了八年才結婚,婚後大概兩個多月便發覺自己有了身孕,當時我是負責教高年級的科目,學生年紀有十八九歲,我由於害羞,不想同學們知道自己懷了孕,便和婆婆一同去看醫生,目的是取些止嘔吐的藥,不料醫生檢查完畢竟宣告我有了五六個月的身孕。我婚後第七天仍是處子之身,如今結了婚三個月不到,何來五六個月的身孕?! 遇上這樣的庸醫真不幸,最使我氣忿的是他在我外子的母親面前如此宣佈,叫我蒙上不白之冤。我一怒之下,也懶得和他分辯,連藥也不要,立刻付了診金便和婆婆轉去看另外一位婦科醫生。這位周寶凰醫生是香港當時名氣甚大的專科醫生,經她細心診斷,得悉自己原來不但有了身孕,同時也生了腫瘤,但她不贊成取出腫瘤,恐妨會因此引致流產。
但過了個多月,發覺自己的腹部漲大了不少,趕忙再去見周醫生,結果要進院施手術,取出了肉瘤及水瘤各一個。但七天後,果然不出醫生所料,我流產了,當時並不感到失望或傷心,因為醫生說那兩個腫瘤是由於懷孕所產生的荷爾蒙引致急劇變大,因而壓傷了胎盤,換言之,就算幸運地能保得住胎兒,恐怕產下來的嬰兒也難保是完美無缺的。清楚記得在流產後的第二天,婆婆走到床前柔聲安慰我:『不用難過,您年紀尚輕,待身體康復後,才替我們添幾個孫兒吧!』
出院後大概過了一個月,便去周醫生的醫務所作例行的手術後檢查,就在那一天,周醫生向我宣告一個非常不幸的消息,那就是我從此之後不會再懷孕產子,這個壞消息簡直像晴天霹靂,使我倆夫婦震驚異常,不會吧?! 沒有可能!! 我剛剛流了產,怎麼瞬眼間便變成不育的婦人?! 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我遍訪名醫,花了不少的金錢,結果所得的答案都是一樣,不過其中有一位婦科教授說她曾經看過一個病人,情況和我差不多,但結果她生養了好幾個孩子。其實九年後我才知道這位黃教授只不過是安慰我吧了!
自從得悉自己是個不育的婦人,我開始誠心逼切地向天父祈求,懇請天父賜我一個孩子,但我要求的是一個男孩子,因為外子居長,深信外子的父母會有重視長子嫡孫的思想。我時刻的求主記念這事件,感謝天父,祂果真垂顧我的苦情,答允我的請求,像當年祂垂聽撒母耳的母親哈拿的祈禱一樣,就在我和外子於婚後一年去日本再渡蜜月之際,發現自己再次懷孕。我滿心歡喜快樂,知道是慈愛的天父眷念我,也深深相信腹中的胎兒必定是個男的,故此所有的嬰兒床褥,衣服用品全部選購粉籃色的,並且向眾親友宣告自己懷了一個兒子。雖然有人在背後說:『看她懷胎時的身型及走路的姿態,多半是個女嬰。』心裏仍然堅信神既垂聽禱告,讓我有機會受孕,祂必賜我一名男嬰。(在60年代,醫學沒有如現代的那麼發達,不能預知嬰兒的性別。)在預產期內的一個星期天,早上十一時正,開始感到陣痛,外子和婆婆立刻把我送到醫院去,並且急急的通知了主診醫生,醫生扺達時埋怨外子過早請她來,認為我既是初產的孕婦,通常要等上十多二十句鐘。誰料我的陣痛越來越激烈,越來越頻密,在此期間,聽見一些迷信的助護,清潔女工們在閒談,有人說:『今天在這醫院誕生的全部都是女嬰,一定是“女船”埋岸。』(原來一般的佛教徒認為人死後必會輪迴托世,再投胎做人),那簡是一派胡言。我靜靜地對外子說:「當我們的兒子出生時,要牢牢地看守著他,免致給別人換掉。」原因是母親在30年代,前往醫院產下我的弟弟時,聽見過用女嬰換掉男嬰的謠言,故此我一直有此隱憂。感謝天父,祂大大的祝福我,就在當天下午五時正我便順利地誕下兒子,以產頭一胎的婦人來說,由開始感覺些微的陣痛到嬰兒出生為止,只是短短的六個小時,那是一個奇蹟。曾經因為割除腫瘤以致子宮及肚皮有兩大刀疤,而嬰兒體重是八磅之巨,但竟然是順產,那又是另一個奇蹟!兒子三個月大的時候,我倆夫婦把他帶到主的跟前,在教會的眾弟兄姊妹面前舉行按首禮,並且給他起名Samuel(撒母耳)。
一九六八年我們一家三口移民加拿大,最初是暫居於安大略省的多倫多市,數月後便遷往離多市不太遠的福伊利(Fort Erie)小鎮,在這裡結識了一位很有名氣,醫術高明,救人無數的婦科醫生(Dr. Samuel Lau,他現在執業於多市)。過了兩年,那時我剛滿35歲,知道須要開始每年接受婦科檢產。一向沉默寡言的劉醫生竟然對我說:『周太太,假如我不是已經認識了您倆夫婦有兩年之久,又假如您的兒子相貌不像似您,我會膽敢地說一句,他不是您的兒子,而是您倆領養的孩子吧了。』我震驚異常,忙問原因。他說:『我剛才探手進去檢查,你根本上是個不育的婦人。』
我感謝天父的厚愛,也多謝劉醫生如此坦誠相告,使我再一次確定兒子是神所賜的一個大大的奇蹟。更要感謝神的是,卅多年來每次當我在眾人面前作這個見証時,假如兒子在埸,他必定誠心誠意的站立起來,讓大家看看這身高五呎十一吋,體重150多磅的大奇蹟。
(許劍冰是長老堂50 年代的團友﹐是“十兄弟姊妹”之
一。她現居加拿大 Fort Erie。她的兒子是有名的牙醫。)
==============================
請支持長老堂聖堂修繕奉獻
1. 長老堂聖堂進行更換冷氣機﹑天台防水工程及五年電力系統檢查. 預算支出120 萬港幣. 請為此事禱告﹐求主預備. (堂訊)
2. 奉獻退票 陳偉民
某日收到堂會寄回我的奉獻本票. 主任牧師在信中用詞婉轉而有感染力﹐盡量避免使我有難過之感受. 雖然這是無心之失﹐或可說是大意. 本票抬頭 Cheung Lo Church Co. Ltd. 這支票在我孤島是可以兌現﹐但在文明度高的區域就未能兌現或過戶。在牧師的指正下我將該票去本地
銀行辦理改正手續﹐再度寄回奉獻﹐抬頭改為 Cheung Lo Church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Ltd. 這樣就可以順利過戶或兌現了.
3. 我們久居海外可能忘記了香港的銀行對於支票兌現是萬分挑剔的. 還有是每張支票是要收費60港幣﹐胡團長提議團友可將款項交他匯合再寄回長老堂﹐可省下長老堂不少手續費。(編者)
=========================
所需之糧
回憶1963 年初到美國的時候﹐想找唐餐館﹐並不容易﹐有的也是 “雜碎”館。若有機會到三藩市﹐紐約等有唐人街的大埠﹐也許找到有比較像樣的食店。但煮出也是台山鄉下式的食物。 我當年的女友﹐是非雲吞麵﹐燒鴨不歡的正式香港人。就是請她吃牛排﹐也不易討她歡心。有一天 餐館朋友告訴我說有一家港式餐館要開張了﹐你的機會來了﹐有燒鴨食。這個女朋友﹐ 就是今天的太太。沒有熟悉口味食物的生活﹐真是十分痛苦。英文說的 “安懷食物” Comfort food 就是這個意思。2000年代生活在美加的港人﹐吃的生活豐富得多了。懷港之情大大減少了。
耶穌說﹕“你們不要求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掛心。這些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你們的父是知道的。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路12﹕29-31)
作為今天生活在美加澳及其他各地的我們﹐是否像世人一樣是“民以食為天”﹐有了豐衣足食的生活就滿足呢﹐可是我們屬靈生活又是怎樣呢﹖我們是聽從耶穌的說話﹐放他的國在我們心中﹐追求靈糧﹐還是單只追求滿足口腹之慾的物質和食糧呢﹖
最近香港長老堂堂訊中﹐蘇定光執事講到張亦農牧師在“二00五年家書”中提出教友討論長老堂是不是“一間屬靈氣氛很好的教會”的問題。作為在海外的長老堂團友這也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因為我們是基督徒也是長
老堂的一份子。我相信海外團契是由聖靈感動﹐主耶穌呼
召我們每一個人行動而組成的。湯群業在長老堂六十周年記念刊中說﹕“我們深信上帝奇妙之帶領﹐把移居海外生活在不同環境中之海外教友在空間及地域中﹐重新結集
在一起﹔在生活中顯出上帝的心﹐在教會中﹐繼續全心事奉。”
我們怎樣去培養我們屬靈的生活﹐去追求他的國﹐全心事奉主呢﹖除了參加所居地的教會崇拜﹑團契﹑查經等等﹔我們個人每天禱告﹐讀聖經也是信徒重要的靈修生活。我相信團友每年都會收到長老堂寄送的海天月曆﹐ 我們除了用它作日曆外﹐或查閱新舊曆對照﹐或甚至作牆上裝飾﹐有沒有注意到它每天的經文﹖我相信堂會送這精美的聖經月曆給海外教友﹐鼓勵我們每天研讀神的話語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
香港聖經公會和香港讀經會在2004年編的讀經表中對讀經的方法有這樣的提示﹕
禱告﹕ 以禱告開始你每日的靈修。 “求你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詩篇 119﹕18)
讀經﹕ 留意經文的上下文﹐細心閱讀﹐期待上帝向你說話。
思想﹕經文的主要內容是甚麼﹔經文的天父﹑主耶穌﹑聖靈有何啟示﹔經文對你個人﹑你的處境有何提示﹖
釋義﹕參閱讀經材料中對經文的解釋﹐再與你的讀經心得相比較﹐深入思想。
禱告﹕以你讀經的亮光為基礎﹑向上帝讚美﹑認罪及祈求。
筆記﹕將靈修心得寫下﹐有助你常重溫上帝在你生命中的帶領。
行動﹕祈求上帝指教你應如何實踐經文的教訓 - 有具體行動可在生活中實行上帝的話嗎﹖有沒有一些得著或領受可與別人分享的﹖
聖誕收到鄒約翰牧師寄來一個郵包﹐是他編寫的一本每天靈修書籍“所需之糧”由基督教文字輔道社出版。他說這是1963-4 的舊作﹐對很多團友來說也許是
這樣﹐可是對我來說它是一部嶄新的珍貴的禮物﹐1963-4 年我已經離開香港﹐沒有機會看到這本書﹐或者在長老堂周刊“信徒靈修讀經日課”上讀到。一年365 天﹐ 每天引用一句聖經﹐然後由鄒牧師寫入一段真實故事﹐中外古今都有﹐去解釋這段經文的意義。最後是一個簡短的禱告。書中並有多幅聖經背景插圖。今天能夠讀到它﹐真是神的恩賜。
耶穌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4﹕14) “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約翰4﹕34) 祂又說﹕“我就是生命的糧”(約翰 6﹕48)
我們知道上帝的話語永遠是常新的﹐是沒有時間性的﹐是與時並進的。今天我們在海外不單感謝神給我們肉體上所需的糧食﹐更要為我們每天靈命上所需的糧食而祈求和感謝﹐使我們作更屬靈的基督徒﹐為上帝的國更好
工作。
心聲縱橫 <12/2005>
*****************************************
主編﹕溫威廉,黃鑾輔
wwan@prodigy.net; luenfu@aol.com
*****************************************
請 為 2006 年11月 4-6 日海外團契在
香港長老堂的聚會代禱
香港大會近訊
在香港長老堂 “年事表” 劃定 海外團契于十一月四日回港的日子已漸趨接近。 各事籌備也較前密鑼緊鼓。 會程也照原定計劃﹕即十一月四日(星期六)全日在長老堂報到齊集﹐還有練詩午餐及晚餐﹔五日(星期日)全日程序如往時一般在母堂崇拜後隨即召開舉行團友大會及改選下屆職員。晚間則預排在酒家聚餐﹔六日(星期一)為團友簡短崇拜及交誼活動﹔七日(星期二)為香港一日遊。八﹑九﹑十﹑(星期三﹑四﹑五) 澳門﹑中山﹑珠海等地三日遊。可自由參加但需預先報名﹐之後為自由活動﹐各人可隨意選擇組團旅遊﹑購物或探親。至四月底為止﹐除香港教友外﹐其它各地海外團友已報名參加者有五十餘人﹐頗為熱鬧﹐計有﹕
美東﹕ 陳婉玲﹐陳儀偉﹐陳婉玲﹐許曼梨及夫婿﹑江秉璋夫婦及家人﹐胡國傑夫婦﹐譚楚婷﹐陳璇芳夫婦﹐黃鑾輔﹑粱淑芳﹐甄培策夫婦﹐鄺鐵壘﹐王秀芬
美西﹕ 鄒約翰牧師及夫人王家榮牧師及夫人﹐ 溫麗梨﹐鄧安娜﹐吳啟中夫婦﹐ 宋孝慈﹐李綺梅﹐吳建民及夫婿
加東﹕ 溫健穗夫婦﹐溫健珠及夫婿﹐岑曾月桂﹐林珍怡﹐林秀怡﹐黃惠雲﹐曾彼得夫婦
加西﹕ 顧思強﹑梁英薇﹐吳麗婷及家人﹐溫碧梅﹐ 溫妮莎﹑陳建章﹐湯群業夫婦﹐鄧菀琴
澳洲﹕ 吳婉琳﹐馮志潔
南美﹕ 陳偉民 夫婦
香港﹕ 吳錦鈿
附註﹕ 如現時還未有聯絡者﹐仍歡迎報名參加﹔或可在港自行歸隊。 如上列名單有錯漏之處﹐請包容及指正。 留港期間旅店﹐請 自行辦理。如需協助請與胡國傑聯絡。備忘﹕ 記得攜帶旅行證件﹕護照﹑中國入境簽証 2 次及保險。 (湯群業)
++++++++++++++++++
心聲縱橫
延續( 湯群業)
海外團契于2004年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三(四)年一聚大會﹐同時依循長老堂精神﹐薪火相傳﹐選出融合新舊三世紀精英﹐繼續執行今後承接工作。環看這由六十年代連合至八十年代的海外教友﹐其中六﹑七十年代的一輩﹐現以踏入中老年﹐還幸眾皆精壯有神﹔而八十年代的也能出人頭地﹐各事有成。這些當年還是堂務小卒﹐至今皆保持愛主熱誠﹐且在當地教會事奉基督。
記得九四年在紐約成立之初﹐只求將移民已有三四十年光景的海外教友重新聯絡起來﹐作為母堂海外事工之一支柱﹐分享彼此團契﹐同享主恩。因感我等移民外地﹐或入籍成為當地人﹐但無論身份屬于任何國籍﹐但血統仍是華人﹔同樣身在海外﹐或已轉會當地教會﹐已成為該教會教友﹐但堂原籍仍是長老堂。
在五十年代﹐長老堂已被稱為“移民教會”﹐後以移民日多﹐各人也只能保持個人消息傳遞。當時已有同感﹐海外聯絡應為教會外展工作之一。
早期與後期移民海外﹐其中環境實有相當差別﹐因在六七十年代移民﹐在各方面條件﹐多數沒有八﹑九十年代移民優厚。前者需經過一番爭扎奮鬥﹐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後者則在出國前已具有充份的裝備。至於九十及二 000年代 (一大跳升) 之移民﹐更多是事業有成﹐有些且在長老堂會眾中公開 “受托”擔當教牧重責﹐ 其移民動機只是求轉換生活環境。當抵(土步)異境﹐自然有種種不便﹐但可沒有生活上的困難。經過時日的轉移﹐尤其是九十年代後移民的“受托領袖”﹐現已適應下來﹐可主動出來﹐本“承先啟後”的精神﹐而將當年“受托”意行重新浮現﹐籍著“參加”﹐“關顧”和“輔導”與海外團契匯合﹔以身為教會的典範﹐受教友景仰﹐因眾人從尊崇與認識﹐九十年代後教友亟需有人關顧。既然母堂經常以堂訊聯絡各地海外教友﹐正凸顯母堂與海外教友之關係﹔其實母堂可籍機會鼓勵那些曾接納“受托”的教友委以重任﹐在海外作輔導及照應工作。在責無旁貸委托下﹐以感情及參與來維繫﹐總比單靠文字通訊為佳。記得當年在教會接納“受托”﹐備受眾人愛戴﹔那時且時加鼓勵眾人參加教會﹐協助事工。況且現在海外團契也需要多些九十年代後移民教友參予。在承先繼後接動下﹐長老堂精神得在海外發揚﹐也可擴展對海外教友扶導﹐其實海外團契組織以來﹐現已獲得聯絡的教友﹐都是憑籍人與人之互相傳遞﹐才能集結﹔其後得母堂於郵寄時附寄“海外團契通訊”。但有些重疊﹐而仍有些失漏。
在二00六年感恩節期間﹐海外團契將安排回港在母堂舉行大聚會﹐參加人數相當﹐到時自有一番熱鬧﹐互訴過往情懷。如可能時﹐團契可與堂會互相比對海外教友名單和補取﹐相信雙方都會有實質的收穫。長老堂自遷現址﹐人事變動﹐但精神仍在。數十年來﹐教牧與教友﹐在基督影響下仍有隆厚感情及團契﹐實屬難得。
由於在過去十年來大家對團契之愛護﹐也應由當日之“珍惜”而聯想到“延續”。因這團契不是屬於那初期創辦的一小撮人﹐而是長老堂在海外的有形無形的肢體。它不像一般鄉親團體﹑社團﹐既無團體註冊﹐也每有 商業作用﹔而只是秉承基督教會的精神而成立。因感“珍惜”與“延續”是聯繫的﹔我等應不是只求今時之存在﹐而應瞻望將來的展現。珍惜現今是不難的﹐但延續未來卻非易事﹔因為珍惜是保守的﹐只求維護現狀﹔而延續則是行動的﹐就是按步加新。在過去默默耕耘﹐珍惜現有收穫﹐而未來就要積極繫連﹐延續才有成效﹐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日子已在眼前﹐雲已為大家展開﹐得見月明之時就是就是的開始。這無形的動力﹐使長老堂在本地扎根﹐而在各地萌芽﹐而一同生長。
++++++++++++++++++++++++
九十週年頌神恩,榮耀歸於至高神
(黃鑾輔)
人生九十是神莫大的恩典,教會九十年歷史是神莫大的祝福!
很感謝神,我在1966年8月與妻子淑芳移民來美。十月即到CCUC参加崇拜,1967年轉會加入事奉的行列,至今已有38年,在我事奉的歷程中,體驗到神奇妙的作為,這實在是神給我莫大的恩典和祝福。
CCUC的異象是成為一間「大使命教會」,向華埠,芝加哥附近地區,及全世界傳揚福音來榮耀主的名。在我的記憶中,一開始教會就有很強烈的傳福音負擔。
1967 開始第一次差傳年會,也是第一次用「信心應允奉献」來支持宣教事工。 1978 為嚮應從巴拿馬來的馬其頓呼聲,嚴牧師和葉潤身夫婦去巴拿馬考察在中美洲華人社會建立差傳基地的可能性。同年夏天,差派鄭金城夫婦,葉潤身,到巴拿馬。他們用了8個星期幫助組識主日學,團契,和探訪事工。
1979 “芝音處處” 電台廣播事奉開始,每星期天有粵語崇拜廣播,每星期六有不同的福音節目播出。(有何述珍,李柏超,梁志榮,Sylvia Chow,及60多位弟兄姊妹參與)。
1982 短宣隊出發到巴拿馬,感謝主,有美好的成績,教會還奉献了一部福音車給巴拿馬教會作福音事工之用。
1984 移民例放鬆,移民逐漸增多,為了迎合僑胞福音需要,成立福音堂。就是現今城南堂的前身。
1989 已故執事曹兆泉弟兄有異象,他親自發起派發號角月報,每月500 份,並且投稿寫芝城近訊。文字福音事工就是這樣開始了。弟兄姊妹們得到激勵,熱心投入事奉,不管天氣冷熱,從不間斷。事工不斷擴展,四年前開設芝加哥版,每月派發11,000份,報紙深入芝加哥及中西部的僑胞手中。
1992 購買「安良大樓」,就是現在的「培德中心」。目的是提供各類教育,家庭和社會服務,來彰顯基督的愛,和宣揚祂的真理,成為福音的橋樑。
1994 粵語堂舉辦佈道栽培訓練,由香港短宣中心的馬國楝教士主講。建立了佈道及栽培的基楚。
1995 教會慶祝80週年紀念,同時舉行「培德中心」奉献禮。培德事工立即開始,成為移民來美的僑胞必到的第一個加油站。
1996 四月復活節佈道訓練。張佳音教士率領多倫多短宣隊十多人,與我們一同在華埠展開佈道事工,全教會都充滿佈道熱。同年 八月,組織「福音體驗隊」,到「墨西加利」實際體驗當地華人福音事工。該處氣温經常在華氏100度以上,他們大受激勵,回來後立即成立「培德福音隊」,展開培德佈道及外展事工。
1998吳主光牧師,再度主領佈道栽培訓練,59人信主。
2000 六月舉行第一次本地短宣訓練,再由馬國楝教士主領。 成立福音小隊,每月定期出隊探訪及個人佈道。 自此每年繼續舉行,從未間斷。
芝加哥的華埠及僑港區,大約有二萬五千僑胞,教會設立的本地宣教部在過去幾十年中,實在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透過了各式各樣的形式,向我們的同胞、新移民、街坊親友舉辦福音活動,如每年的大型佈道會、音樂會、電影晚會,甚至露天福音茶座、旅行、嘉年華會等等,參加的人數眾多,每次都有多人信主。
我的家在這充滿傳福音機會的大禾塲中,我感受到莊稼己經熟了!教會的90週年慶典,不單使我想到神的恩典,亦帶給我們極大的挑戰。就是要繼承主耶穌的大使命,繼續傳揚祂的名,高舉神救恩的杯。阿們!
註:以上是我為「芝城華人基督教聯合會」Chinese Christian Union Church , 簡稱:CCUC. 慶祝90週年紀念寫的感言。我是教會的執事,本地宣教部部長,及培德中心董事,專責推動本地宣教事工。自從我離開長老堂,移民來美,一直能夠在這滿有大使命的教會事奉,實在是 神給我莫大的恩典和祝福。
++++++++++++++++++++++++++++++
神的恩典數說不盡 ( 周許劍冰)
我和外子相識了八年才結婚,婚後大概兩個多月便發覺自己有了身孕,當時我是負責教高年級的科目,學生年紀有十八九歲,我由於害羞,不想同學們知道自己懷了孕,便和婆婆一同去看醫生,目的是取些止嘔吐的藥,不料醫生檢查完畢竟宣告我有了五六個月的身孕。我婚後第七天仍是處子之身,如今結了婚三個月不到,何來五六個月的身孕?! 遇上這樣的庸醫真不幸,最使我氣忿的是他在我外子的母親面前如此宣佈,叫我蒙上不白之冤。我一怒之下,也懶得和他分辯,連藥也不要,立刻付了診金便和婆婆轉去看另外一位婦科醫生。這位周寶凰醫生是香港當時名氣甚大的專科醫生,經她細心診斷,得悉自己原來不但有了身孕,同時也生了腫瘤,但她不贊成取出腫瘤,恐妨會因此引致流產。
但過了個多月,發覺自己的腹部漲大了不少,趕忙再去見周醫生,結果要進院施手術,取出了肉瘤及水瘤各一個。但七天後,果然不出醫生所料,我流產了,當時並不感到失望或傷心,因為醫生說那兩個腫瘤是由於懷孕所產生的荷爾蒙引致急劇變大,因而壓傷了胎盤,換言之,就算幸運地能保得住胎兒,恐怕產下來的嬰兒也難保是完美無缺的。清楚記得在流產後的第二天,婆婆走到床前柔聲安慰我:『不用難過,您年紀尚輕,待身體康復後,才替我們添幾個孫兒吧!』
出院後大概過了一個月,便去周醫生的醫務所作例行的手術後檢查,就在那一天,周醫生向我宣告一個非常不幸的消息,那就是我從此之後不會再懷孕產子,這個壞消息簡直像晴天霹靂,使我倆夫婦震驚異常,不會吧?! 沒有可能!! 我剛剛流了產,怎麼瞬眼間便變成不育的婦人?! 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我遍訪名醫,花了不少的金錢,結果所得的答案都是一樣,不過其中有一位婦科教授說她曾經看過一個病人,情況和我差不多,但結果她生養了好幾個孩子。其實九年後我才知道這位黃教授只不過是安慰我吧了!
自從得悉自己是個不育的婦人,我開始誠心逼切地向天父祈求,懇請天父賜我一個孩子,但我要求的是一個男孩子,因為外子居長,深信外子的父母會有重視長子嫡孫的思想。我時刻的求主記念這事件,感謝天父,祂果真垂顧我的苦情,答允我的請求,像當年祂垂聽撒母耳的母親哈拿的祈禱一樣,就在我和外子於婚後一年去日本再渡蜜月之際,發現自己再次懷孕。我滿心歡喜快樂,知道是慈愛的天父眷念我,也深深相信腹中的胎兒必定是個男的,故此所有的嬰兒床褥,衣服用品全部選購粉籃色的,並且向眾親友宣告自己懷了一個兒子。雖然有人在背後說:『看她懷胎時的身型及走路的姿態,多半是個女嬰。』心裏仍然堅信神既垂聽禱告,讓我有機會受孕,祂必賜我一名男嬰。(在60年代,醫學沒有如現代的那麼發達,不能預知嬰兒的性別。)在預產期內的一個星期天,早上十一時正,開始感到陣痛,外子和婆婆立刻把我送到醫院去,並且急急的通知了主診醫生,醫生扺達時埋怨外子過早請她來,認為我既是初產的孕婦,通常要等上十多二十句鐘。誰料我的陣痛越來越激烈,越來越頻密,在此期間,聽見一些迷信的助護,清潔女工們在閒談,有人說:『今天在這醫院誕生的全部都是女嬰,一定是“女船”埋岸。』(原來一般的佛教徒認為人死後必會輪迴托世,再投胎做人),那簡是一派胡言。我靜靜地對外子說:「當我們的兒子出生時,要牢牢地看守著他,免致給別人換掉。」原因是母親在30年代,前往醫院產下我的弟弟時,聽見過用女嬰換掉男嬰的謠言,故此我一直有此隱憂。感謝天父,祂大大的祝福我,就在當天下午五時正我便順利地誕下兒子,以產頭一胎的婦人來說,由開始感覺些微的陣痛到嬰兒出生為止,只是短短的六個小時,那是一個奇蹟。曾經因為割除腫瘤以致子宮及肚皮有兩大刀疤,而嬰兒體重是八磅之巨,但竟然是順產,那又是另一個奇蹟!兒子三個月大的時候,我倆夫婦把他帶到主的跟前,在教會的眾弟兄姊妹面前舉行按首禮,並且給他起名Samuel(撒母耳)。
一九六八年我們一家三口移民加拿大,最初是暫居於安大略省的多倫多市,數月後便遷往離多市不太遠的福伊利(Fort Erie)小鎮,在這裡結識了一位很有名氣,醫術高明,救人無數的婦科醫生(Dr. Samuel Lau,他現在執業於多市)。過了兩年,那時我剛滿35歲,知道須要開始每年接受婦科檢產。一向沉默寡言的劉醫生竟然對我說:『周太太,假如我不是已經認識了您倆夫婦有兩年之久,又假如您的兒子相貌不像似您,我會膽敢地說一句,他不是您的兒子,而是您倆領養的孩子吧了。』我震驚異常,忙問原因。他說:『我剛才探手進去檢查,你根本上是個不育的婦人。』
我感謝天父的厚愛,也多謝劉醫生如此坦誠相告,使我再一次確定兒子是神所賜的一個大大的奇蹟。更要感謝神的是,卅多年來每次當我在眾人面前作這個見証時,假如兒子在埸,他必定誠心誠意的站立起來,讓大家看看這身高五呎十一吋,體重150多磅的大奇蹟。
(許劍冰是長老堂50 年代的團友﹐是“十兄弟姊妹”之
一。她現居加拿大 Fort Erie。她的兒子是有名的牙醫。)
==============================
請支持長老堂聖堂修繕奉獻
1. 長老堂聖堂進行更換冷氣機﹑天台防水工程及五年電力系統檢查. 預算支出120 萬港幣. 請為此事禱告﹐求主預備. (堂訊)
2. 奉獻退票 陳偉民
某日收到堂會寄回我的奉獻本票. 主任牧師在信中用詞婉轉而有感染力﹐盡量避免使我有難過之感受. 雖然這是無心之失﹐或可說是大意. 本票抬頭 Cheung Lo Church Co. Ltd. 這支票在我孤島是可以兌現﹐但在文明度高的區域就未能兌現或過戶。在牧師的指正下我將該票去本地
銀行辦理改正手續﹐再度寄回奉獻﹐抬頭改為 Cheung Lo Church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Ltd. 這樣就可以順利過戶或兌現了.
3. 我們久居海外可能忘記了香港的銀行對於支票兌現是萬分挑剔的. 還有是每張支票是要收費60港幣﹐胡團長提議團友可將款項交他匯合再寄回長老堂﹐可省下長老堂不少手續費。(編者)
=========================
所需之糧
回憶1963 年初到美國的時候﹐想找唐餐館﹐並不容易﹐有的也是 “雜碎”館。若有機會到三藩市﹐紐約等有唐人街的大埠﹐也許找到有比較像樣的食店。但煮出也是台山鄉下式的食物。 我當年的女友﹐是非雲吞麵﹐燒鴨不歡的正式香港人。就是請她吃牛排﹐也不易討她歡心。有一天 餐館朋友告訴我說有一家港式餐館要開張了﹐你的機會來了﹐有燒鴨食。這個女朋友﹐ 就是今天的太太。沒有熟悉口味食物的生活﹐真是十分痛苦。英文說的 “安懷食物” Comfort food 就是這個意思。2000年代生活在美加的港人﹐吃的生活豐富得多了。懷港之情大大減少了。
耶穌說﹕“你們不要求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掛心。這些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你們的父是知道的。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路12﹕29-31)
作為今天生活在美加澳及其他各地的我們﹐是否像世人一樣是“民以食為天”﹐有了豐衣足食的生活就滿足呢﹐可是我們屬靈生活又是怎樣呢﹖我們是聽從耶穌的說話﹐放他的國在我們心中﹐追求靈糧﹐還是單只追求滿足口腹之慾的物質和食糧呢﹖
最近香港長老堂堂訊中﹐蘇定光執事講到張亦農牧師在“二00五年家書”中提出教友討論長老堂是不是“一間屬靈氣氛很好的教會”的問題。作為在海外的長老堂團友這也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因為我們是基督徒也是長
老堂的一份子。我相信海外團契是由聖靈感動﹐主耶穌呼
召我們每一個人行動而組成的。湯群業在長老堂六十周年記念刊中說﹕“我們深信上帝奇妙之帶領﹐把移居海外生活在不同環境中之海外教友在空間及地域中﹐重新結集
在一起﹔在生活中顯出上帝的心﹐在教會中﹐繼續全心事奉。”
我們怎樣去培養我們屬靈的生活﹐去追求他的國﹐全心事奉主呢﹖除了參加所居地的教會崇拜﹑團契﹑查經等等﹔我們個人每天禱告﹐讀聖經也是信徒重要的靈修生活。我相信團友每年都會收到長老堂寄送的海天月曆﹐ 我們除了用它作日曆外﹐或查閱新舊曆對照﹐或甚至作牆上裝飾﹐有沒有注意到它每天的經文﹖我相信堂會送這精美的聖經月曆給海外教友﹐鼓勵我們每天研讀神的話語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
香港聖經公會和香港讀經會在2004年編的讀經表中對讀經的方法有這樣的提示﹕
禱告﹕ 以禱告開始你每日的靈修。 “求你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詩篇 119﹕18)
讀經﹕ 留意經文的上下文﹐細心閱讀﹐期待上帝向你說話。
思想﹕經文的主要內容是甚麼﹔經文的天父﹑主耶穌﹑聖靈有何啟示﹔經文對你個人﹑你的處境有何提示﹖
釋義﹕參閱讀經材料中對經文的解釋﹐再與你的讀經心得相比較﹐深入思想。
禱告﹕以你讀經的亮光為基礎﹑向上帝讚美﹑認罪及祈求。
筆記﹕將靈修心得寫下﹐有助你常重溫上帝在你生命中的帶領。
行動﹕祈求上帝指教你應如何實踐經文的教訓 - 有具體行動可在生活中實行上帝的話嗎﹖有沒有一些得著或領受可與別人分享的﹖
聖誕收到鄒約翰牧師寄來一個郵包﹐是他編寫的一本每天靈修書籍“所需之糧”由基督教文字輔道社出版。他說這是1963-4 的舊作﹐對很多團友來說也許是
這樣﹐可是對我來說它是一部嶄新的珍貴的禮物﹐1963-4 年我已經離開香港﹐沒有機會看到這本書﹐或者在長老堂周刊“信徒靈修讀經日課”上讀到。一年365 天﹐ 每天引用一句聖經﹐然後由鄒牧師寫入一段真實故事﹐中外古今都有﹐去解釋這段經文的意義。最後是一個簡短的禱告。書中並有多幅聖經背景插圖。今天能夠讀到它﹐真是神的恩賜。
耶穌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4﹕14) “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約翰4﹕34) 祂又說﹕“我就是生命的糧”(約翰 6﹕48)
我們知道上帝的話語永遠是常新的﹐是沒有時間性的﹐是與時並進的。今天我們在海外不單感謝神給我們肉體上所需的糧食﹐更要為我們每天靈命上所需的糧食而祈求和感謝﹐使我們作更屬靈的基督徒﹐為上帝的國更好
工作。
心聲縱橫 <12/2005>
Labels: Chinese Presbyterian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